【求学记】杨颖:一位土地资源管理新星的科研逐梦路


2025年04月01日 

作者:顾佑丞 审核:张宏霞

人物简介:杨颖,资源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21级本科生,以GPA 3.93(排名前10.8%)的优异成绩保研至东北大学。她以扎实的学术功底、丰富的科研实践和卓越的领导力,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展现出川农大学子的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作为“211工程”及“双一流”高校四川农业大学的学子,杨颖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核心课程成绩优异,如《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土地信息系统》等课程均高于90分,展现了她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她熟练掌握ArcGISCADPS等分析制图软件及其操作,将理论与技术结合,探索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路径。在此,她分享了自己攻克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的秘诀:“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我觉得课堂效率是很重要的,方便课后结合课本进行整理,以及理顺知识点逻辑,特别是一些课件中或口头讲述的补充知识点和考核题型,这对于课终复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是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专业课,会更建议根据知识点重要程度、考核分值大小、或是否对后期课程进行衔接来合理分布自己学习和回顾的时间;再者就是不要局限于老师上课讲的课件,有限的课堂时间只会介绍很精炼的内容,课后还需研读课本根据理解进行补充。考核答卷时一定要细心,本人有过选择题填写岔题,导致不可弥补的不必要的大失分。”

科研是她学术成长的核心引擎。作为校级科研兴趣项目负责人,她聚焦小流域生态退化问题,带领团队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EPAPMF模型和空间分析法,解析重金属污染来源及传导机制。独立撰写的论文《基于同位素示踪的小流域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已进入投稿阶段,彰显了她独立科研的能力。在校第七届“金土地杯”国土空间规划大赛中,杨颖以团队负责人的身份,带领成员深入成都陈家渡村调研,探索城乡融合背景下近郊村的发展路径。她主导设计的规划方案《“古韵渡今朝,微香十里来”》,将湿地生态与乡村治理结合,提出“三变改革”,即资源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创新模式,最终斩获校第七届金土地杯国土空间规划大赛三等奖及人气奖。

向下扎根,向上绽放

杨颖不仅专注学术,而且同样注重个人能力发展。担任校融媒体中心新闻采编部负责人期间,她统筹校网新闻稿及微信公众号运营,同团队共同打造曾获高校共青团影响力排名第七的“微观川农”平台。连续两年获评“校优秀团学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印证了她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奉献精神。

她参加了多项学生活动、科研项目以及比赛,在如何平衡专业课学习、学生工作以及双创竞赛的时间分配问题上,她给出了谦虚又具有启发性的回答:“就学生工作、科研项目和比赛的平衡来说,就我个人而言是没有做到完美平衡的。我个人认为从事一件事肯定会分走一部分时间精力,所以只能在学生工作活动间隙,例如部门值班等时间见缝插针地补足学习时间。”

四年的大学时光让杨颖有了全新的蜕变。据她所说,自己的一个很大的改变是更“外向”了,准确说就是会主动请教汲取部门或是专业学姐的一些建议和经验,会积极联系老师同学争取参与学科竞赛的机会,会更倾向于去结交节奏合拍的好朋友。另一个大变化是自己的学习工作更有计划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学会分解大目标、制定小计划,在前一晚列好计划日程,第二天就可以睁眼就干、效率更高,也更容易收获成就感。

笃行不辍,青云万里

保研至东北大学,是杨颖科研生涯的新起点。杨颖表示她自己是在大二下学期初有想准备保研的想法,对于身边一起走推免的同学来说相对较晚。因为她从大一到现在一直都处于推免名额边缘的位次,一直到名额确定前夕还是做着保研、考研,大三上开始准备专业课和英语、联系机构准备简历文书、自己准备英语准备留学三手抓的准备,尽可能地去规避风险。但升学的想法是从她进入校园开始就很明确的。杨颖前期处于认为学业、部门工作、生活娱乐对她的大学生活都很重要的状态,对于各课程的课终复习也并不是特别上心,然而坚定想法后她会开始花更多时间在图书馆自习进行专业课梳理和拓展学习,更积极地联系同学去参加专业相关的活动赛事。在确定推免成功后,杨颖就联系了导师加入课题组进行例会学习和推进小论文撰写,同时积极线上学习研究生导师参加汇报或推荐的一些专业论坛。

她表示,下一阶段会将毕业论文持续推进,继续深耕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治理领域,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土地资源管理的交叉应用,为破解“人地矛盾”、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土地是承载万物的根基,而科学的规划能让它焕发更长久的生命力。”杨颖的这句话,既是她的学术信仰,亦是她未来征途的注脚。


上一条:【求学记】马晓瑾: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下一条:学院2025年3月春季双选会顺利展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