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痕迹 四川农业大学 资源学院 学院首页 学院新闻 正文 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科研动态 就业服务 学生工作 聚焦资源 师生风采 西南大学陈新平教授应邀来院开展学术交流 2025年05月12日 作者:陈远学、樊晓东 审核人:余海英 5月10日下午,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陈新平教授应邀到访资源学院,为全院师生作题为“三十年农田氮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报告。报告由资源学院副院长余海英教授主持,100余名师生参与现场交流。 陈新平教授系统梳理了三十年来我国作物生产及农田氮肥利用状况,介绍了通过全国30余年联网试验的系统研究,破解协同实现粮食增产与环境保护难题的成功实践,并对氮肥推荐技术、作物产量提升、氮肥产品优化和未来发展策略进行了重点阐述:(1)氮肥推荐技术方面:强调根层氮素调控的重要性,提出三大粮食作物“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的施肥思路与“大配方、小调整”的简化管理模式,指出降低土壤-作物系统氮盈余对降低土壤活性氮损失的关键作用;(2)作物产量提升方面:阐明高产体系的氮素需求特征,以及根层氮素调控提升作物高产的作用机制、技术指标及其对提升籽粒营养品质和土壤固碳的溢出效应,指出高产系统对降低作物活性氮损失和碳足迹的显著影响;(3)氮肥产品优化方面:强调了控释氮肥对农田活性氮的减排潜力,科学提出了基于知识和产品的区域农田玉米氮管理策略和蔬菜养分资源管理策略,其团队提出的“玉米控释配方肥免追高效施肥技术”连续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4)未来展望方面:鉴于我国农田氮素盈余较高的现状,提出基于根际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合现代装备、AI+智慧管理、新材料与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手段应用的全链条循环利用的养分管理方向。 报告高屋建瓴、系统全面,为在场师生带来了前沿思考与创新启迪。学术交流环节,师生就缓控释肥技术创新、作物氮素高效利用机制、农田氮素迁移监测技术以及未来农田氮素管理智能化发展等热点话题,与陈新平教授展开了深入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学术报告前后,陈新平教授还先后参与了资源学院的博士生论文答辩,并与资源学院陈远学教授课题组进一步围绕“长期不同施氮下玉米根系碳淀积及紫色土碳固存的微生物作用机制”这一研究课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有力推动了我院师生的学术思想碰撞和校际间学术资源共享,为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报告人简介:陈新平,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1988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植物营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协同的土壤-作物系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在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建立了根层氮素调控的理论模型与技术指标,揭示了控制氮素盈余是减少活性氮损失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建立了高产高效的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理论模型与调控途径,证明我国农业可以用更低的环境代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定量化揭示了我国玉米、小麦、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在不同区域的氮、磷、钾总量控制指标和节肥、减排潜力,完成“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区域大配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Nature Plants、Nature Food等期刊发与施肥建议”表SCI论文340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中德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6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神农农业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连续八年获得科睿唯安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上一条:【求学记】陈宇昊陈怡忻:资源“双陈记”,同心同向齐飞翔 下一条:【求学记】周芳芳:坚刃斩暗,毅心逐光 【关闭】